学习京津冀经验 推动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
海南省党政代表团成员考察学习天津后表示——
协同推动区域发展 创新释放内生动力
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李磊
5月27日,海南省党政代表团到天津,考察了天津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、中新天津生态城、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等地。结束考察返琼,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,将结合实际,学习天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、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经验,推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。
5月27日,海南省党政代表团在天津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考察学习。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摄
区域协同发展——
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思维
“此次考察的京津冀三地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做了积极的探索,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。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陈阳表示,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,三地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。
成功的经验,得益于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的思维定式,突破以省市行政区为边界的区域发展模式,站在更大空间尺度统筹优化区域功能分工、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,形成目标同向、措施一体、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。
近年来,天津持续建设以滨海新区为综合承载平台的“1+16”承接体系,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,协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。其中,天津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所发挥的作用颇为典型。
作为京津冀产业转移滨海新区重点承接平台之一,天津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由京津两市共同建立,旨在完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,努力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。截至目前,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1147家,注册资本金超116亿元,产业协同创新初见成效。
“从产业发展方面来看,天津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等提出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命科学、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,这对海南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。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静说,海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实现全岛同城化,需要在抓项目、抓产业时有协同发展意识,在全省一盘棋、全岛同城化中加快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产业发展——
从“量”到“质”转变
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、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、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汇聚逾千家企业、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名气在外……行走在津门大地上,不难发现其产业发展,正全力实现从“量”的积累到“质”的飞跃。
“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,必须要培育强有力的产业基础,这一点我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体会特别深刻。”在了解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变化后,省财政厅厅长王惠平深有感触。
十几年前,天津滨海新区还是一片盐碱地,经过开拓创新,现在的滨海新区形成了八大产业,特别是计算机、人工智能、航空航天等形成了强有力的优质产业,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,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端化、高质化、高新化。
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,来自多维度内生动力。这背后既需要创新,也需要结合实际。
“天津的一大亮点,是其金融租赁行业发展份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,这与当地产业结构有关,港口贸易配套需求为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提供了土壤,当地的金融租赁行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,很有特色。”陈阳分析认为,我省可结合实际,在旅游业、现代服务业方面推动消费金融、金融租赁发展。
城市管理和服务——
更精细更“聪明”
“中新天津生态城把城市管理、城市服务与数字化紧密结合在一起,这方面对我们启发很大。”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郑锋说,下一步可学习天津这种做法,把线下的受理工作跟线上的受理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,朝着更智慧化的方向发展。
“城市+数字”给天津带来了什么?带着这一问题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,不难发现答案——
生态城提出的“1+3+N”框架,打造智慧城市试点样板,让城市管理和服务更“聪明”。在生态城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里,76种城市基础部件的位置信息、状态信息被悉数接入,这些数据涉及市政、市容、交通、安全、能源、环境等,并实现了实时传送、统一接报、统一分拨、统一督办,形成融合处理的智慧城市管理流程。
应用智能网联、万物互联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,这是不少代表团成员考察时在笔记中记下的内容。